第1单元 开启化学之门
1.2 化学研究些什么
一、单选题(共15题;共30分)
1.中华文字博大精深,下列成语的本意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( )
A.春风化雨 B.火上浇油 C.叶落知秋 D.滴水成冰
2.根据物质的性质与用途,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( )
A.盐酸具有酸性——除铁锈 B.铁粉可与氧气和水反应——食品保鲜剂
C.活性炭具有吸附性——冰箱除臭剂 D.CO具有可燃性——冶炼金属
3.说化学是一门神奇的科学,一点也不为过!下列说法错误的是( )
A.实验是化学科学发展和化学学习的重要途经
B.化学能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物质,也能消除我们不需要的物质
C.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,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
D.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
4.下列物质的用途,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( )
A.金具有黄色金属光泽 制作饰品 B.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作除味剂
C.生石灰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作干燥剂 D.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 作制冷剂
5.物理变化、化学变化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,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( )
A.铁水铸成锅 B.纸张燃烧 C.水蒸气变成水 D.汽油挥发
6.下列有关蜡烛燃烧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( )
A.实验A中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B.实验 B中的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
C.实验 C中外焰部分火柴梗最先炭化 D.实验 D中的“白烟”可再次被点燃
7.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以蜡烛为主题,对青少年发表了一系列演讲,其演讲内容被编成《蜡烛的化学史》一书。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错误的是( )
A.蜡烛燃烧时,在顶端会形成一个液态石蜡的凹槽
B.用玻璃管从蜡烛火焰中引出的白烟是水蒸气
C.蜡烛燃烧时,液态石蜡抵达烛芯上汽化并燃烧
D.拿住火柴梗一端迅速平放入蜡烛火焰,约1 -2 s后取出,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炭化变黑
8.如图是探究铁生锈条件的装置,调节L端和R端的液面高度一致,塞紧活塞,一周之后,观察现象,下列推断错误的是( )
A.a管中的铁钉不生锈 B.b管中的铁钉不生锈
C.一周后L端比R端液面高 D.把水换成食盐水,铁生锈会更快
9.以下是探究铁生锈条件的实验,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( )
A.甲试管中的铁钉最先生锈,水面附近的部分锈蚀最严重
B.甲、乙、丙三根铁钉都不会生锈
C.甲和丙可对比得出铁生锈的条件之一是氧气
D.甲和乙可对比得出铁生锈的条件之一是水
10.图1是利用气压传感器测定红磷燃烧时集气瓶内气压变化的实验装置。点燃红磷,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,打开止水夹。瓶内气压的变化如图2.下列说法错误的是( )
A.AB段气压不变是红磷没有开始燃烧
B.BC段气压增大是因为燃烧放热
C.CD段气压减小是因为集气瓶内氧气不断被消耗
D.DE段气压增大是因为烧杯中水进入集气瓶后,气体体积增大
11.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,实验过程中,下列做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( )
A.使用过量的红磷进行实验 B.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,使水倒流入集气瓶
C.把红磷改为铁丝再进行实验 D.可以直接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点燃红磷,进行实验
12.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。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()
A.红磷的量不足,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B.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色烟雾
C.燃烧匙中的红磷可换成石蜡 D.由此实验可推测氮气难溶于水
13.如图所示,甲、乙两个气密性良好的集气瓶中都充满了空气,甲、乙瓶中的燃烧匙内分别放有足量的红磷和碳粉,A为止水夹。分别点燃红磷和碳粉,充分燃烧后,恢复至室温,打开A止水夹,燃烧杯中的水可能进入( )
A.先进入甲瓶,再进入乙瓶 B.进入甲瓶,不会进入乙瓶
C.两瓶都不会进入 D.同时进入甲、乙瓶
14.某班同学如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.
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.点燃红磷,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.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,打开弹簧夹,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.实验完毕,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/5,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/5.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( )
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,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
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,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
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,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
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,塞紧瓶塞之前,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.
A.只有①③ B.只有②④ C.只有①②③ D.①②③④
15.下列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分析中(图中药品为红磷和水),错误的是( )
图Ⅰ 图Ⅱ
A.氮气不与红磷反应且难溶于水,是设计该实验的依据之一
B.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
C.图I中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烧杯中水的五分之一
D.图II所示装置也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
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,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:ygjj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