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:
鱼缸里的十几条小鱼,每天都得到精心照料,可几年过去,小鱼始终只有三寸长。
直到有一天,鱼缸被打破,小鱼被放到了院子里的水池中。仅仅两个月的时间,小鱼就从三寸疯狂地长到了一尺。
这种打破鱼缸,让鱼儿更快、更好成长的现象被称为“鱼缸法则”。
小鱼需要自由的成长空间,孩子亦是如此。
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,他的潜能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激发,他的内驱力会被唤醒,懂得自我激励、自我管理。
如果限制、控制过多,孩子就会像那些小鱼一样,身心发展受限。
有些家长一听到给孩子自由就紧张:
“给孩子自由,那他还不上天了?”
“难道让孩子为所欲为吗?”
“没有规矩能行吗,进入社会迟早被教训!”
其实,我们说的自由,当然是一种“相对的自由”,在安全范围内、一定规则下,尽可能地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去成长。
尤其是在下面这三件事上给孩子自由,他会成长得更为出色。
01
探索、体验的自由
对于许多家长来说,教育中最大的阻碍不是别的,而是他们自身的恐惧、担心、怕麻烦。
例如:
孩子在不会影响他人,也没有安全隐患的空地上尽情奔跑,家长:“别跑呀,小心摔倒了!”
孩子把玩具都拆了装、装了拆,家长:“你这是在干嘛?弄坏了我以后不给你买了。”
孩子在路上踩踩水坑、捡捡石头,家长:“太脏了,赶紧过来,不许碰。”
孩子在学着做一些事的过程中,不小心搞砸了、犯了错,家长就言辞激烈地批评、否定孩子。
于是孩子只能小小地叹息一声,收起自己的好奇心、探索欲,谨小慎微,做个家长眼中的乖宝宝,保持干净、不添乱、不犯错、不让爸妈担心。
然而,看似平静、安全的表象之下,孩子的手脚却被束缚住了,失去了体验和探索的自由。
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说:
“我们必须严格避免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。显然这里只在行为上给孩子自由。
孩子们有了自由,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;因为有了兴趣,孩子就会反复做,在反复练习中学会专注,产生有序。
因为长久的专注,儿童会逐渐地感知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律,最早的纪律也就形成了。”
这不能碰、那不能做,孩子做什么事都畏手畏脚,就会逐渐失去对各种事物的兴趣,失去持续专注于某件事的宝贵体验,无法广泛、深入地学习和认知。
有位家长曾经说到,两个孩子总是喜欢在墙上涂涂画画,当她想要阻止孩子的时候,丈夫阻止了她,告诉她不要影响了他们的创作,墙纸可以再换,灵感被抹杀掉就没有了。
这就是给孩子自由。
允许孩子在安全、不干扰他人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活动、探索,找到自己感兴趣、愿意专注其中的事情,并给他足够的关注和支持。
孩子年龄小的时候,除了原则性问题,每当他犯错、闯祸,家长不要反应太大、求全责备,应当看做是孩子尝试和学习的过程,用平和的态度来引导孩子,让他从中积累经验。
在这样自由的体验和探索中,孩子才能够充分地打开感官,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,促进大脑发育和认知发展,并通过亲身实践,提高能力、收获宝贵的成长经验。
02
选择的自由
回想一下,日常生活中,与孩子有关的事情都是谁做主?
中国的父母,为孩子愿意牺牲一切,但同时伴随着一个缺点,就是喜欢替孩子做选择,甚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,强迫孩子做一些事。
比如吃什么、穿什么衣服、玩什么玩具;什么时候做作业、看哪些书;大到上什么兴趣班、上哪个大学、学什么专业。
不但如此,还喜欢用自己的经验来指导孩子,如果孩子不听,就认为孩子不听话、不懂事。
诗人于戈曾说:
“为人父母,什么都可以给孩子,唯独对生活的经历,喜怒哀乐、成功挫折,你无法给孩子。”
父母直接帮孩子做选择,或者让孩子乖乖服从自己的命令,帮他们避免掉一些错误选择造成的后果,短期来看效果很好,但却给未来埋下了隐患:
孩子长大了,独立生活的时候,不懂得如何做选择,常常做出错误决定,而且习惯逃避责任;
一直被父母安排,没有自主权的孩子,内心也会很压抑,难以感受到人生中的快乐和幸福。
西方有一句谚语:“经验是最好的老师。”
给孩子机会自己做选择、做决定,并承担相应后果,这样的亲身实践,会变为孩子的成长经验,这比家长再多的道理都更为深刻、有价值。
给孩子选择的自由,孩子也会学着承担责任,对自己负责。
更重要的是,孩子拥有自主权,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出人生的精彩,拥有无限的可能。
养育过程中,家长要做的,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,帮助他分析不同选择带来的后果,最终的决定权还是交给孩子。
比如早上赖床,让孩子明白:如果选择赖床,结果就是会迟到、被老师批评;如果选择马上起床,则可以不慌不忙地享受早饭、准时到校。
孩子不想写作业,告诉他:你可以不写,后果是交不上作业,父母和你一起被老师谈话,学习也会慢慢退步;认真写作业的话,知识点掌握牢固,学习也会变得顺利和轻松,成绩随之提高。
孩子做出哪种选择,就让他自己承受相应的结果。
一开始可能会很难,但是只要家长信任孩子,继续给孩子做选择的自由,他就会在一次次的试错中提高认知、调整行为,慢慢学会做出更合理、正确的选择。
03
管理自己的自由
我见过很多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优异的孩子,到了大学宽松的环境中,没有父母严格的管理和督促后,完全丧失了自制力,缺少目标和斗志,不断放纵自己。
这在某种程度上,折射出教育的失败。
在这些孩子的成长历程中,一直以来,驱动他们前进的是父母的管教和督促,缺少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自我管理的体验,没有建立起内驱力。
于是,等他们得到一点点自由,就无法控制自己,开始放飞自我。
教育家蒙特梭利说:
“纪律应该来自自由,而不是约束。
那些被说教、强迫、洗脑、威胁、惩罚出来的“乖学生”,不是守纪律,而是被麻痹、被毁掉了。
当一个学生拥有自由,理解他是自己的主人,然后选择去做他应做的事,不做他不应做的事,这样的纪律才有价值。”
给我们的启示是: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不能一直让外驱力来驱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,多给孩子自我管理的自由空间。
这个外驱力,大多来自家长的安排、控制、管得太多。
比如: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的生活,给孩子准备要穿的衣服、收拾书包,提醒他要做的事情;
在孩子写作业时,紧盯着、监督着,有一点小差错立刻指出来;
制定一系列计划,把孩子的学习安排得明明白白,孩子没有一点喘息的时间······
当外驱力过大,孩子是无法发展出内驱力的,生活上缺乏独立能力,事事依赖父母,学习上也难以主动、自觉。
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家长要减少干涉和包办,多让孩子自己安排日常生活和学习,家长只需在关键时刻适时引导。
从小学会自我管理,孩子会懂得对自己负责,并产生自觉性,这样的孩子,不论在任何环境下,都能独立、自主地管理好自己,有目标、有方向。
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多年前就曾呼吁:
“要解放孩子的头脑、双手、脚、空间、时间,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,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。”
教育孩子,规则必不可少,自由同样重要。做有远见的父母,就请在以上三个方面给孩子自由。
(图文来自网络,侵权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