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有顺从的需要,也就是孩子为了维护既有关系、希望被对方喜欢、维护群体的一致性、获得爱与友谊、回报对方曾经的付出,在他人的直接请求(或要求)下按照他人的意愿去做,即接受他人请求、遵从他人意愿,做出迎合对方、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。
孩子往往钦佩、尊重或者遵从他心目中“崇敬”的人,心目中崇拜自己认为了不起的人,渴望被人夸作是一个乖娃娃、好孩子。
“同言而信,信其所亲”,同样一句话,他更相信自己亲近的那个人。
“同命而行,行其所服”,同样一个命令要求,他心服口服的那个人让他做,他就去做了。
父母永远不要认为孩子现在还小、什么都不懂,而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。
只有我们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待,孩子才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,才会感受到真正的幸福。
每当孩子有反抗行为时,建议父母给予孩子表达抗议与选择的权利,并对孩子的意见给予回应,以及情绪上的同理心与接纳。
但是父母仍需坚持重要的规范与原则,坚定地告诉孩子合理的底限是什么,并要求孩子遵守。
这就是所谓“合理的权威”教养方式,有助于孩子养成顺从的行为。
长期以来一些人往往认为那种温顺、老实、规规矩矩、顺从大人和家庭中父母的“乖孩子”是好孩子,幼儿园和学校里老师也偏爱那些“老实听话”的孩子。
不少家长和老师往往对孩子的服从行为给予过多的肯定和鼓励,只要听话就给予表扬和奖励,而将那些好奇心强、胆大、主意多、好说好动的孩子视为“坏孩子”,经常批评和压制,甚至惩罚。
这导致所谓“坏孩子”的“棱角”从幼年起就被磨平,他们主动的创造精神被扼杀,使他们变得畏畏缩缩、不敢表达自我,失去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大胆创造的精神。
如果孩子出现不顺从现象,会表现出哭泣、生气、吵闹、臭脸、骂人、顶嘴、拒绝执行等行为。
当一向顺从的孩子变得执拗,有的家长采取了打、罚、哄和物质引诱等方法,但效果也只体现在一时一事,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出现了副作用。
此时家长和老师需要先确认自己要求的合理性、当时孩子的健康状况,然后站在孩子的立场,同理孩子的情绪、给予孩子调节情绪的时间、将注意力转移至称赞孩子的正面行为、允许孩子表达意见、让孩子有表达意见和选择的机会、提前预告“打预防针”、弹性地更改执行标准。
温和且坚定地说出你的要求,并具体地赞扬孩子好的行为,这样孩子才会持续表现顺从的行为,让亲子关系更好。
(图文来自网络,侵权删)